文化展厅设计如何融合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 发表日期:2025-04-12 259人已读

在当代文化传承与展示领域,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完整图景。物质文化遗产以具象的形态存在,如建筑遗址、文物器物、古籍文献等,看得见、摸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以活态的形式延续,如传统技艺、表演艺术、节庆习俗等,重在过程与体验。传统展览模式往往将两者割裂呈现,导致文化表达的碎片化与扁平化。实际上,一个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化展厅应该像一位高超的叙事者,既能展示物质的"形",又能传递非物质的"神",使观众获得立体而深刻的文化体验。那么,在具体设计中,如何实现这两种遗产形态的有机融合呢?

建立"物"与"非物"的对话关系是融合设计的核心思路。任何物质文化遗产都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信息,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往往需要物质载体来呈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展示设计提供了一个典范案例。在展示出土玉器时,不仅呈现玉琮、玉钺等实物,还通过数字动画还原了五千年前玉器制作的完整工艺流程:从选料、切割到打磨、雕刻,最后到使用场景。观众在欣赏精美玉器的同时,能够理解这些器物背后的技术体系、信仰观念和社会功能。同样,在展示古城墙遗迹时,配合增强现实技术重现了古代筑城工人的劳动场景和夯土技艺。这种设计打破了静态展示的局限,使冰冷的城墙砖块"讲述"出生动的历史故事。关键在于找到物质展品与其非物质内涵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恰当的表现形式建立两者的自然对话,而非生硬拼接。

空间叙事的时空叠合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有效手段。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固定在特定空间位置,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具有时间流动的特性。在福建土楼文化展示馆中,设计师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实体的土楼建筑模型展示了独特的环形结构、夯土墙体和防御功能等物质特征;同时,环绕模型设置的360度环形屏幕动态呈现土楼内的生活场景:清晨的炊烟、午间的劳作、夜晚的聚会,以及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观众站在模型前,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真实的土楼生活中,既看到了建筑的物理形态,又感受到了其中流淌的人文气息。这种时空叠合的设计手法,使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的"生活流"相互渗透,创造出"见物又见人"的展示效果。类似的策略也可以应用于传统村落、历史街区等大型文化遗产的展示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还原其完整的生活图景。

多感官体验系统的构建能够突破单一视觉展示的局限。传统展览过度依赖视觉感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涉及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的多维体验。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创新实践值得借鉴。在展示古代丝绸文物时,不仅展出精美的织锦实物,还设置了可触摸的现代复制品让观众感受丝绸质感;通过环境音响系统播放传统织机的操作声音;在特定区域释放淡淡的桑叶香气;甚至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缫丝、染色等工艺。这种"全感官"的展示方式,使观众不仅了解了丝绸作为物质产品的华美,更体验了丝绸文化作为非物质遗产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当观众看到现代设计师如何从传统纹样中汲取灵感创作新作品时,物质与非物质、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被完全打通。这种多层次的感官刺激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形成持久的文化记忆。

活态传承的现场呈现是最具感染力的融合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其活态性,而文化展厅应该成为这种活态传承的舞台而非坟墓。日本京都的西阵织会馆展示了如何将非遗传承有机融入展览空间。在传统织机展示区,年迈的匠人每天定时表演"缀织"绝技,他们专注的神情、熟练的动作本身就是珍贵的非物质遗产;在互动区,观众可以在助手指导下尝试简单的编织技法;在创新区,年轻设计师们正在将传统工艺应用于现代时装。整个空间既是博物馆,又是工作室,还是市场,物质展品、非遗技艺和当代创作自然流动,形成完整的文化生态链。中国美术馆在举办传统年画展览时也采用了类似策略:一边展出明清时期的古老年画,一边设置制作体验区,由传承人指导观众完成刻版、印刷、填色等工序,最后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作品带回家。这种参与式的体验使观众从被动观看转为主动创造,对文化遗产的理解自然更加深刻。

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为两种遗产的融合提供了全新可能。在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展厅设计中,这一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高精度数字扫描技术使脆弱的壁画和雕塑得以永久保存并清晰展示,这是物质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同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走进"壁画中的佛国世界,体验古代画工如何在高空脚手架上创作,聆听专家解读壁画中的佛教故事和艺术技法,这些都是非物质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更令人惊叹的是,数字技术还能实现物质与非物质元素的创造性重组:点击屏幕上的乐器图案,就能听到复原的唐代音乐;扫描菩萨画像,手机APP会讲述相关的佛教典故和绘画秘诀。这种基于物质载体延伸出的非物质体验,打破了传统展览的时空限制,使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成功的数字融合设计应该像熟练的翻译者,将专业的文化遗产语言转化为公众易懂的现代表达,而非制造技术噱头。

教育功能的深化设计能够延长融合效果的影响力。文化展厅不仅是展示空间,更应该是教育平台。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在举办中国漆器展时,设计了系统的教育融合方案: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漆器实物学习古代中国的贸易路线(物质文化遗产),然后参与工作坊制作简易漆器,了解传统大漆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讨论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环保地使用类似材料。这种递进式的教育设计,使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自然衔接,并引导观众思考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上海玻璃博物馆则走得更远:常设展览展示古今中外的玻璃艺术品,定期举办国际玻璃艺术节邀请大师创作,开设玻璃制作课程培养爱好者,甚至建立了玻璃材料研究中心。这种"展示+创作+教育+研发"的复合模式,使玻璃这一物质载体与其制作技艺、艺术理念等非物质内涵形成良性互动,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

社区参与的开放式融合能够赋予文化遗产更持久的生命力。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与当代生活的联系,而非被供奉在神坛上。韩国首尔的北村韩屋村展示了社区活化的成功经验。传统的韩屋建筑被精心保护(物质遗产),同时居民继续在其中生活,维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非遗习俗。部分韩屋被改造为文化展示空间,但展示的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居民日常使用的传统家具、厨具,以及正在进行的刺绣、制酱等活动。游客可以预约体验住韩屋、穿韩服、学韩餐制作,这些收入又反哺于社区保护。这种开放式的"生活博物馆"模式,使物质环境与非物质文化自然融合,并且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元素,避免了文化遗产的"标本化"。中国的一些历史文化街区也开始尝试这种路径,如北京的杨梅竹斜街、成都的宽窄巷子等,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引入创意工作室、非遗工坊等新业态,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中焕发新生。

文化展厅设计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本质上是对文化完整性的尊重与再现。优秀的融合设计应该像一位高明的厨师,既懂得精选优质食材(物质遗产),又掌握精湛的烹饪技艺(非物质遗产),最终呈现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当观众走出这样的展厅,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对某件文物或某项技艺的具体认识,更是一种对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理解,一种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刻思考。这种融合的艺术,不仅能够提升展示效果,更能促进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我们的文化记忆得以延续,文化自信得以增强,文化未来得以开拓。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展厅设计师肩负的不仅是空间塑造的责任,更是文明传承的使命。

版权声明: 该文章出处来源非本站,目的在于传播,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凡本文章所发布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全国热线电话

020-84317499

关注德科文化公众号

广州德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专业从事于办公室装修设计,展馆展厅装修设计,欢迎来电咨询!

粤ICP备08126626号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ECOR